專欄連載Column

2024-07-01

第55堂 不要把比賽當成考試

把比賽當成考試,太在乎輸贏,不能接受偶然的失誤,就會給自己帶來過大的壓力。培養出專注於享受比賽過程、放手一搏的心理訓練才是致勝關鍵。

高爾夫比賽就像沒有劇本的推理小說,只有翻到最後一頁,才有答案。瑞典球手琳妮亞·斯特洛姆就是推理劇情的女主角,她在美巡賽夏普萊特杯第二天打完,並列52,吊車尾晉級,幾乎沒人相信她還有機會,甚至連打進前十都不可能,但最後一天,上帝把幸運給了斯特洛姆,射出驚艷的60桿,於是,她刷掉站在前面一票人,大逆轉封后,還是職業生涯首冠。

我把斯特洛姆大翻盤的驚艷之旅列為高爾夫致勝心理課的勵志教材。第一天,斯特洛姆被發到一堆爛牌,但不能抱怨,不能懷疑人生,必需把比賽當成練習,接受失誤,修正失誤,才能避免一犯再犯。第二天,好運還是沒有站在斯特洛姆這邊,前兩天69、70,並列52,賽後她說,只要最後一天的最後一洞還沒結束,就不能放棄。這樣的心理想法,很多人都知道,但能做到的沒幾人。

高爾夫致勝心理不是賽後安慰似的馬後炮,而是在失敗的學習之旅中成長。亞洲選手把比賽當成考試,太在乎輸贏,不能接受偶然的失誤,所以自己給自己帶來壓力,而歐美選手會把比賽當成練習,失誤在所難免,就比較能享受比賽,沒有壓力的放手一搏,才有60桿的驚艷之旅。

我曾經指導過一個中國大陸的男子職業球手,業餘時代表現非常好,轉入職業後,開始打的綁手綁腳,他來問我該怎麼面對?我跟他說,要學會把比賽當成練習,能有享受比賽的境界,才有可能更上一個台階。他聽後,毫不遲疑跟我說,他都是借錢來打職業賽,一輸再輸,怎麼還能享受比賽? 很顯然的,他把每次的比賽都看成是考試,不能接受失誤發生,就無法把失誤轉化成進步的動力。

琳妮亞·斯特洛姆在夏普萊特杯最後一天是殿後組,電視轉播畫面遺忘了她的存在,直到她小鳥滿天飛的時候,鏡頭才補漏斯特洛姆的精彩。第一組出發的變成冠軍組,斯特洛姆賽後對媒體說,她越打越順,很享受比賽過程,完全沒有壓力纏身,很符合致勝心理訓練的心流境界,經典的斯來瘋。

每年冬天巡迴亞洲國家進行高爾夫致勝心理訓練教學之旅,我都會讓亞洲球手把比賽當成練習,而不是把比賽當成考試,多數人一開始都不能接受,因為比賽前,大家都喊加油,在瘋狂的加油聲中,越打越緊張,特別是失誤發生的時候,腦袋呈現空白狀態,一失神,就會大爆桿。所以,改變高爾夫不是從技術、體能、球具開始,而是從心理訓練開始。最後,祝大家有琳妮亞·斯特洛姆的好運。

賽場心理學的實踐家

黃承富
台灣運動作家中的ACE。日本東海大學專攻運動致勝心理學。右手玩高爾夫,左手寫棒球。現為完全運動智庫負責人。